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推介

从学懂弄通“党性”内涵到加强党性锻炼的全面解读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史上“党性”术语的使用及其内涵变迁》评介

2018-11-27 15:23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马朝琦      

“党性”,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要使用到的一个专业术语。我们习惯用它来表述对一些政治现象的认识。比如,说某某同志党性不强,说某某同志有党性意识,说某某同志违反党性原则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党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很不容易当即准确作答。日前,陕西师范大学任晓伟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史上“党性”术语的使用及其内涵变迁》一文中,对“党性”的来龙去脉和具体含义进行了全方位的揭示,鞭辟入里、细致入微,令人深受启发。该研究成果中,任晓伟教授立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述了“党性”术语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史上的发展、演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性思想和党性建设的创造性贡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意义。该研究成果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论点明晰,展现了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和最高成就。其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梳理和分析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党性”术语内涵的变化过程。研究认为,“党性”术语最早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党性,主要是指对理论和政治活动的阶级性的自觉。“党性”一词正式进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始于列宁。从列宁开始,“党性”从描述对理论的阶级自觉的术语转向描述一种特定的对党的组织的态度的术语,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史上“党性”这一术语逻辑内涵的基本定型。

二是着重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对“党性”术语科学内涵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理论文献中,“党性”这一术语是从延安时期开始成为一个稳定的概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性”术语的使用,既指组织上的党性,即党员个人对待党的态度问题,又指理论上的党性,即强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思想方法的科学态度,表明“党性”是基于阶级性之上的思想和组织一体化的术语。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历史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理论文献中“党性”术语的内涵又不断得到丰富,特别是把作风纳入党性的范畴来加以认识。

三是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的一系列重要创新性论述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术语新特征。首先,理论上的党性在整个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逻辑结构和内涵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根源性,党员的组织性和优良作风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的自觉呈现;其次,新时代的党性建设体现为两种路径之间的复杂双向互动。一种是从理论上的党性到组织上、政治上的党性再到作风上的党性的正向构建的路径;一种是从作风上的党性倒逼组织上、政治上的党性,进而强化理论上的党性的逆向构建的路径。这既符合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客观实际和面临的突出、迫切的问题,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性思想和实践。

此外,本成果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有效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理解和把握“党性”内涵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

(作者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